作者:本人
前些日子,有一則新聞吸引到我的注意力。這則新聞中提到,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已經逐年暴增,其中有個有趣的數字,截止2008年底,中國總共送出留學人員139萬。其中從1872年到1978年百年間不足13萬;至2000年,總共也只送出34萬留學生。而從2000年至2008年8年間超過了100萬人。撇開改革開放前不談,中國在2000年之後的留學人口確確實實呈現爆炸性的成長,而中國龐大的留學人口也已成為世界留學人口的首位,佔全球留學人口14%,而更值得關注的是,這些出國留學的海帶(待)們有90%是自費出國,並且20到29歲的年輕人口佔海歸派60%,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數據背後,中國留學人口的暴增究竟有什麼的地方是值得觀察且注意的?
在中國研究上,學者們在過往時常關心一個問題,那就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,沿海地區逐漸的富足,這樣的經濟有沒有可能帶動中國政治的民主化?當然,研究中國政治菁英的專家們時常以中共的梯隊接班、四化、還有領導鞏固的方式來回應中共關於民主化的問題,在這個議題上,鄉村自治也時常是討論的範圍,結果也並非樂觀的預估。但回到留學生的資料上來論,這些海歸派研習法律和政治的比例比以往增高許多,西方所崇尚的民主議會制度,尤其是自由開放的思想,有沒有可能由這些海歸派帶回去,並在社會的中階份子中散布開來,中國兩年前出現過《08憲章》,鼓吹中共釋出權力,而新的一波留學潮歸國將會帶給中國社會什麼樣的影響,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。
我們將注意力移轉到中國經濟上,在以華人為主的市場中,「大中華經濟圈」時常被提及。在大中華經濟圈的假設下,台灣可以提供優秀的管理技術和專業的人才,但在海歸派中,更多的是研習商管和經濟,經濟所佔人數高達33.4%,管理人數高達20.2%。在這樣的衝擊下,大中華經濟圈中的假設中,台灣優勢逐漸減弱,台灣又如何在大中華經濟圈的分工體系中生存?
若再將注意力移轉到教育層次上,中國的高等教育這幾年來突飛猛進,中國學生的用功與競爭程度在台灣大學內有各種神奇的傳聞,而海歸派的返國勢必將更多國外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帶回中國,而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聘用這些海歸派之後,勢必更能夠大力提昇中國的學術實力和基礎研究能力,中國偏弱的軟實力在海歸派的影響下,勢必將會繼續成長。
此篇文章為試驗性質。成功運作之後,此篇將成為歷史。 阿牛
回覆刪除